2005年
這座古墓雖然歷經千百年風霜,已經被盜
“大唐故息隱王墓志,王諱建成”
墓志開頭的這幾個字令墓主人的身份呼之欲出
作為大唐的皇子,李建成的一生充滿了榮耀與悲劇
他出生于皇族的輝煌之中
,享受著無與倫比的尊貴與權力。然而
,命運卻在他最風華正茂的時刻,為他布下了致命的陷阱。“王諱建成”
這簡單的四個字
,背后卻蘊含了太多的故事和傳奇。玄武門之變
,是唐朝歷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在這場血腥的宮廷斗爭中,李建成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如今
,歲月已經流轉了千年,李建成的墓志銘重見天日,在這塊55字的珍貴墓志上,又將揭開怎樣的謎團?當年的事變又隱藏著怎樣的細節(jié)?2005年時位于西安市長安區(qū)郭杜鎮(zhèn)的一處考古工地正在緊鑼密鼓地工作著,機器的轟鳴聲不絕于耳
,塵土飛揚中,身著工作服、戴著厚重手套的考古人員忙碌地穿梭在考古現場。他們的臉上寫滿了專注和認真
,手中的工具在泥土中探尋著,每一次的挖掘都仿佛在訴說著一段塵封的歷史,每一次的觸碰都似乎在和過去的歲月對話。這處考古工地位于荒野,雖然四周環(huán)境荒涼
,但這里卻隱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隨著發(fā)掘工作的進行,工作人員感到有些焦急
,因為證明墓主人身份的物件始終沒有見到。考古現場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而出土的文字資料則是最具研究價值的資料之一
突然
,一位工作人員掩蓋不住喜悅的心情驚呼出聲。原來
,這座古墓的墓志銘被發(fā)現了!墓志銘在考古工作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往往能為我們揭示墓主人的身份
、地位以及生平事跡。大家紛紛圍攏過去,歲月雖然在墓志銘上留下了痕跡
,但依然可以辨認出內容。在考古現場,專家們就已經將墓志銘文字釋讀出來了。
之所以如此快
,主要是因為這塊墓志只有區(qū)區(qū)55個字。“大唐故息隱王墓志,王諱建成
,武德九年薨於京師,粵以貞觀二年歲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長安縣之高陽原”。按照公侯將相的墓志規(guī)矩,李建成作為故太子
,他的墓志照理說一般都篇幅巨大,不僅記載他的死亡時間和下葬時間地點,還會詳細的記述起生前的功績和功德。而李建成的這方墓志
,僅僅只有55個字,只是交代了他的去世時間和下葬時間地點,對于其生前的功德和功績,卻是只字未提。這顯然是不正常的
。緊接著
,考古專家又在這方墓志上發(fā)現了更為奇特的地方——“隱”字似乎經過修改。經過專家的仔細辨認
,這個“隱”字修改的仿佛十分粗糙和倉促,其原本的“靈”字竟然依稀可辨。也就是說
著名歷史大家王國維曾經提出過“二重證據法”
地下出土的材料雖然本身就是歷史事件的實物見證,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
所以,當墓志銘發(fā)現后
在《唐會要》中
從這一段記載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李建成的謚號確實是經過多方討論的。但至于為什么《唐會要》記載了李世民不許用“靈”
,而后來卻用了。也沒有記載為什么改成了“隱”
。其中那些未被記載的細節(jié)和背后的原因,我們只能依靠推測和假設來填補了。結合《唐會要》的記載
,再加上出土墓志,我們可以大概知道,李建成的謚號,一共經歷了三個階段的選擇。最早應該是定為“戾”。
戾是什么意思呢
?根據古代的謚號規(guī)則,戾一般用來形容知過不改的人,但也有暴戾的意思比方說漢武帝時期
雖然太子劉據是漢武帝的愛子
可李建成則不一樣
更何況
所以
緊接著,大臣們又絞盡腦汁提出了第二版方案:“靈”
這次主要是由大臣杜淹提出來的
實際上,“靈”這個字在謚法中的解釋頗為豐富
可能包含了對其智慧
例如
總的來說,這個謚號的情感色彩表面上看起來是贊美
這個謚號一經提出
所以,貞觀二年正月十三日
這場轟轟烈烈的相當之力
可李世民心理卻始終不太滿意
兩個月以來,李世民幾乎夜不能寐
他心里始終懸著一件事
終于
這個字兒一想出來,李世民即刻就派人前往大哥的下葬地點高陽原
那么
“隱”和“靈”一樣
不過
這還要從春秋時期的魯國說起
魯國君魯惠公去世之后,將王位傳給了還年幼的姬允
大臣們推舉自己為國君
十多年的時間里
可這時候魯國的一位宗室羽父找到姬息
姬息莫名其妙
可姬息卻不為所動,始終堅持等弟弟成人
沒想到這個羽父卻是個十足十的壞人
于是二人聯手就設下計謀殺死了姬息。
在姬息死后
而李建成和李世民的關系
都是親兄弟,弟弟發(fā)動政變殺死哥哥
。而弟弟則想要掩蓋此事,卻又不愿意過于抹黑哥哥。從這個角度來看
,“隱”就蘊含著功敗垂成、其位不終的意思了。我們可以從這一場關于李建成謚號的糾結中
,窺到一點李世民的內心。這體現了他作為一個帝王,也有著他的柔軟之處
。李建成作為他的親兄弟
,既是他的政治對手,也是他情感上的牽掛。他的謚號問題
,無疑觸動了李世民內心深處的某些情感。這場糾結
,更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李世民在其中權衡利弊,試圖找到一個既能滿足自己政治需要他的掙扎與痛苦,反映出他作為一個帝王的無奈與辛酸
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
在李建成和李元吉下葬的這一天
而在此之前
這也就相當于他不再追究往事。
此時距離玄武門之變已經兩年了
。這位文韜武略的皇帝
,仍然沒有忘記他手刃同胞兄弟的場景,他仍然無法忘記那個血腥的日子。他想起曾經的兄弟情深
,想起他們共同度過的那些日子。然而
,現實卻是如此殘酷,他們的關系最終走向了決裂,他不得不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兄弟。在這兩年的時間里
,他勵精圖治,使唐朝的國力日益強盛。他的文韜武略得到了百姓的贊譽和尊重
,他也因此贏得了更多的支持和信任。然而
,他內心深處的那份孤獨和悲痛,卻始終無法消散。或許有的人會說
,這不過是一場政治作秀。可這位千古一帝的眼淚
,或許仍然有那么一滴是來自真情實感的。貞觀十三年,距離玄武門事變已經十幾年之久了
。李世民又將自己的兒子趙王李福和曹王李明
,分別過繼給李建成和李元吉。貞觀十六年
,李世民又想起了此事,宣布追封李建成為皇太子,李元吉為巢王。在我國古代歷史上
,殺死自己的兄弟,奪得皇位的事情屢見不鮮。可能夠在自己的兄弟死后
,不僅給予其一份公正的哀榮,還給他的后代子孫追封爵位,確實非常難得的從李世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
他的智慧和眼光超越了權力斗爭的狹隘,他選擇以一種寬容和包容的態(tài)度來對待李建成的歷史形象
,讓后人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唐朝初期的歷史。或許,玄武門事變是李世民一生的傷疤
。身為帝王他是無情的
,更是孤獨的。為了爭奪皇位
,他不惜與兄弟反目成仇。盡管他清楚,自己的選擇極為殘忍和不道德
,但為了皇位的誘惑,他不得不狠下心來。他親手殺死了自己的親兄弟
,踏著兄弟的鮮血登上了皇位。身為帝王,他必須堅強
、果斷,不能有絲毫的猶豫和軟弱。他必須在眾人的簇擁下
,獨自面對這個世界的冷漠和殘酷。他不能有朋友,不能有知己,甚至連親人都不能全然信任。這是身為帝王的代價。
若干年后
,當歷史的塵埃落定,李世民或許會在某個寂靜的夜晚,獨自回憶起那段充滿血腥與權謀的政治斗爭。他會想起自己曾經的兄弟
,想起他們之間的紛爭與恩怨,想起那場決定命運的玄武門之變。在這場斗爭中
然而
相反,他對李建成的謚號一直心存糾結
或許正是這種復雜的情感
無論結果如何
它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李世民的內心世界
他既有著堅定的意志和卓越的才能,也有著深深的情感和糾結